我今天的(讲座)题目是《数字时代的全球化及其治理》。这里有几个关键词:全球化、逆全球化、数字全球化、数字全球化治理。这些是政治热词,也是学术热词。政治讲意愿和立场;学术讲状态、讲因果、讲规律。今天侧重讲学术,重点讲经济全球化。
我主要讲四方面内容:
第一,经济全球化的几个主要状态。当大家谈全球化时,所指不完全相同,这是观点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。我从三个方面做点分析——产品全球化、企业全球化、经济体全球化,帮助各位多方面理解全球化。
第二,讨论一个有争论的观点,就是全球化是在退步吗?由此需要分析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因素,这些因素是不是有根本变化和重要变化。
第三,讨论数字全球化,这是全球化的新形态。我挑几个重要的方面展示给大家。
第四,数字全球化的治理问题,需要各方面合力推动。今天重点提出一些符合数字时代全球化的理念和价值观。
经济全球化的三个层面:产品、企业、经济体
图1 产品全球化
这张图是几个典型的制造业产品,每个都是多个国家制造的。每个产品都有多级供应商,这里只列出主要的一级供应商,自行车至少来自7个国家,汽车来自26个,飞机来自21个,苹果手机11个。还有翻倍的二级三级供应商。可以说,企业用的设备类、消费者用的大件消费品和电子消费品,很少有单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制造的。
图2 企业全球化
这张图显示的是企业全球化。以产品为纽带,一个企业必须和多个国外企业紧密协作,同频共振,才能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销售。以太阳能光伏企业的供应链为例,中国企业要生产出最终产品,要依靠德国企业的多晶硅设备,要依靠瑞士、美国、英国和荷兰的零部件,看上去是中国企业在制造最终产品,实际上是多国企业共同制造。这些企业不可能独自选择技术路线和产品类型,而是要在在研发、制造、销售、服务各个环节密切合作。跨国公司往往是这种合作的一种载体,它们在多国投资建厂,生产销售。
图3 企业全球化的一种测量
这张表提供了一个衡量跨国公司全球化程度的指标,我们一般用公司海外销售比重、海外资产比重、海外雇员比重三个指标,来刻画一个企业的全球化程度。三个指标的平均数就是跨国指数。
这张表是全球最大25家跨国公司的四项指标,分别是52%、53%、41%和49%。可以看出,大型企业总体上对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一半左右,特别是海外销售比重,达到53%,这是一种高度全球化的状态了。
图4 经济体全球化
这张图显示的是第三个层面的全球化,经济体全球化。如果把全球经济作为一个整体,各个经济体都有明显的分工特点。
这是全球各个经济体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状况:浅灰色是介入分工体系较少的经济体,桔色和红色都是初级产品出口国,桔色出口相对较少,红色是出口较多的。浅蓝和中蓝是制造业产品出口国,浅蓝出口较少,中蓝出口较多。深蓝色的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,主要在欧洲和北美。
每类经济体不是自我满足的经济体,而是出口自己有优势的产品,进口其它类型的产品。比如俄罗斯和中东石油国家,出口石油进口制造业产品,中国的情况恰恰好相反。可以看出,没有或少量介入全球化的经济体已经很少,中高度介入的已经是绝大多数。
图5 出口占GDP比重
衡量一个经济体全球化程度,常用出口占GDP比重这个指标。这个图是若干国家2000年的比重和2019年的比重:灰色是00年,黄色是19年,可以看出,在这将近20年中,所有国家的全球化程度都明显提高。中国从不到10%,提高到20%;德国从25%提高到45%;印度从3%,提高到将近20%。过去二十年,是全球化快速推进的二十年。
经济全球化就是经济活动的全球分工,谁都不是自给自足,而是在产品、企业和经济体各个层面进行分工,然后彼此交换与合作,共同制造出产品。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生产方式呢?
国际分工有两种主要模式;纵向分工和水平分工。纵向分工源自各国的比较优势:各国的劳动力、自然资源、产业基础和技术能力等条件不同,各自生产有优势的产品并出口,进口没有优势的产品,各方面都可以获益。比如,中国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到八分之一,20年前是二十分之一,因此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中国制造,会成本低,价格有竞争力。但中国缺乏石油,需要从其它国家进口石油。
水平分工指的是:比较优势不能解释要素禀赋相似的经济体之间存在的大量贸易,许多国家都能够以相似的成本生产出相似的产品,但彼此之间仍然在大量进口和出口。
这种分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比如,消费者偏好,虽然美国日本德国都是汽车制造大国,但总有消费者喜欢其它国家汽车的特色和风格。再比如,专业化生产某一种零部件,可以术有专攻,还能为多个企业供应,扩大生产规模。其中,前面看过的自行车,整车是越南生产的,零部件来自中国、中国台湾、意大利、英国、德国、日本、捷克、印度尼西亚。其实其中任何一个国家,都能完整地生产出品质不错的自行车,但合作生产,每个企业提供的零部件都是性价比最好的,整车也能达到最好性价比。再如,技术复杂产品,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难以掌握每个部分的最先进技术,需要组合各个国家的最好零部件,生产出最有竞争力的产品。
第三,全球化的推动因素还有政策导向。政策导向有鼓励的,有限制的,总体看是鼓励政策为主。
全球化进还是退:影响因素
全球化推进的同时,也有约束因素和抵消因素。还是前边那张经济体分工图,右侧我们增加了一个机器人,下端增加了一个新能源汽车,左侧增加了一个3D打印,这三张图片代表了抵消全球化推动力量的三个主要因素。
各国比较优势仍然存在,但重要性下降。主要是因为技术进步。例如,新能源的使用减少了对汽油的需求。比如新能源汽车普遍应用,缺油国可以很大比例地减少进口石油。再如,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应用,可以抵消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。目前中美的人工成本大约还有4-8倍差距,但机器人同一个价格,这样,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就会下降。
图6 影响全球化趋势的因素
技术发展还会抵消水平分工的优势:有了智能制造,能灵活调整产品,一条生产线可以小规模、多品种生产。更根本的改变,是增材打印(3D打印)的应用,小批量生产甚至单品生产的成本明显降低,分工带来的大规模生产的优势下降。因此,国内市场较小国家的企业,可以既小批量生产又能保持低成本,而不必从国外进口。据研究,3D打印减少了15%左右的助听器的国际贸易量。
再有,运输成本也是抵消因素。全球分工细化到一定程度后,再分工就可能带来成本增加。比如汽车车灯的灯管和灯罩已经由两个国家生产,并在其中一个企业组装。如果运到第三国组装,组装费可能更便宜,但加上运费可能成本更高。总之,分工是有限度的,不是愈细愈好。有些数据表明,那些分工较为充分的产业,近十年来分工程度并未继续加大,例如传统汽车主要零部件生产的分工已经相当稳定,再加上那些原本只生产个别零部件的国家努力延伸本土产业链,成为区域制造中心,还减少了参与分工的国家数量。全球化的这种(变化)是经济问题,不是政治问题。
数字全球化:探索与创新
我们暂且将前面讲到的全球化称为传统全球化;那么,现在,我们正处在一种新型的数字全球化趋势之中。这种全球化更全面、更深入,更难划分经济、文化、社会与政治的界线。
数字全球化有三层含义:
第一,制造业全球化+数字技术。制造业全球化原本存在,现在+数字技术后进一步深化。例如交易的商品可以数字化展示、网上谈判、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和使用数字技术支付。
第二,传统服务业+数字技术+全球化。许多传统服务业是本地型的,以往难以全球化。+数字技术后可以实现全球化,而且成本较低。比如医疗、教育。现在可以依托数字技术实现全球供给和全球消费。
第三,数字技术+创新产品和服务+全球化。指那些依托数字技术新创造的生产、服务和生活场景。比如全球同步的实时音乐会,移动端游戏、电子竞技产业等。没有数字技术,这些生产和消费都不存在;有了数字技术,天生就是全球化的。
第一种就不再多讲了,举例看看后两种。以前实时音乐会只能在一地欣赏,现在有了5G这样的高通量低时延通讯技术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