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r Best Partner

环境很emo,关于激发组织和个体活力的几个建议

浏览: 时间:2023-01-05 分类:前沿洞见
2023,将组织/团队愿景成为燃点,团队力量成为动力,激发每个人成为最大的确定性。

如果总结一下2022年,估计很多人会说:“2022,很emo!”

确实,2022年,充满了动荡,让人不堪回首。不过,好消息是,2022即将过去。

疫情有望成为过去,社会经济正努力回归正轨,企业也要尽快提振在疫情期间受挫的员工心态,重塑信心,激发活力。

激发组织和个体活力,有很多方法。有没有一些比较轻、巧的做法呢?本文结合我个人的经验,分享四点操作性的建议:

创造机会和场域,让员工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出口;

重塑组织/团队愿景,打动心灵激发愿力;

邀请员工参与业务/团队目标的制定和澄清;

重视工作前馈(feedforward),赋能员工。

1 创造机会和场域,让员工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出口

环境很emo,人更emo。

抗疫三年,彻底扰乱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。疫情和后疫情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冲击、困惑和焦虑,让人们或多或少对生活和工作缺少了点心气。暂停的社交、居家办公等也让人们减少了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痛苦的机会。无法进行言说的痛苦,才是最痛的!

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最新数据显示,目前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3.5亿人,抑郁症和焦虑症较疫情之前分别上升了28%和26%。

激活个体很重要的一个方法,就是创造机会和场域,让员工表达和倾诉,将情绪和内心体验言语化,尽可能的具体描述,哪怕每个人就20分钟,也足以让情绪得到缓解。

比如营造一个安全的场域,团队成员进行“疫情这三年的心路历程分享”,让团队成员聚在一起(线上线下均可,线下最好),不讲工作,就单纯让每个人分享下这三年的内心体验,在一个非评判性的空间里,安全地分享自己的反应、担心和障碍。用同伴之间互相的支持和陪伴来防御失控的感觉,让每个人真正进入到心理和情绪关怀的支持中,去释放自己的负面能量,为正面能量腾出空间和机会。这是激发个体活力,提供团队支持的一种容易操作的方式。

需要提醒的是,这个方法最好结合着本文后面提及的一些方法一起进行,否则只做了情绪宣泄,没有其它正能量内容的填充就会显得很单薄,无法实现有效的能量转换。

2 重塑组织/团队愿景,打动心灵,激发愿力

我今年访谈了一些一号位一个问题:“疫情三年,有什么问题是之前考虑比较少,现在考虑比较多的?”不少一号位反馈说:“究竟应该为员工和社会贡献一个什么样的组织?”

产品要嵌入梦想,组织也要嵌入梦想。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愿景,但多数公司只有业务愿景,而没有组织愿景。过去很多企业习惯于把规模、市值目标当作企业的愿景,但这样的愿景对于中基层的员工来说却不一定美好,也不一定有意义感。如果在组织方面没有设计、没有梦想,就不能给员工提供共同成长的事业平台,企业就不能找/招到优秀的人。

同时我们也发现,后疫情时代组织和个体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,个人对某一个组织的******度和依附性都在弱化,组织和个体的关系从雇佣、契约关系演变成同盟的关系。对于高质量人才的吸引和保留,薪资不再是首要因素。高量级人才越来越看重企业旨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组织?是否能激发自己为这样的组织持续贡献价值的意愿?在此过程中,个人是否能获得成长?

对此,我建议用一场触及心和灵的“重塑组织/团队愿景”的集体对话、交流和共创,让组织和团队重新凝神聚气。公司层面可以谈谈组织愿景,职能/业务部门可以谈谈团队愿景,通过重塑组织/团队使命愿景唤起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,聚焦于工作意义,让组织/团队成员愿意与组织/团队携手同行,在实现组织/团队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。通过重塑组织/团队愿景,让组织/团队的个体感受到这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结伴前行,在前进的路上相互促进进步并激发成长,不再那么孤单,更不愿走散。

一个能在现场生发出来的,能打动彼此心灵的“组织/团队愿景”也将会在未来的人才争夺战中取得先手优势。所以“重塑组织/团队愿景共创会”正当时!

关于如何进行组织愿景的共创,可以参考文章:《房晟陶:你的公司有没有打动心灵的“组织愿景”?》、《左谦:高管团队如何迭代、共创使命愿景价值观?》

3 邀请员工参与业务/团队目标的制定和澄清

制定公司的业务目标,往往被理解成是一号位或者是公司高管的责任,员工大多是被动接受者,被动接受团队的变化、目标的调整和KPI的考核,很少有机会能参与业务/团队目标的制定和澄清。

组织的效率不仅来自于分工,更来自于协同,沃尔玛有个管理原则“尽可能和员工进行交流,员工知道的越多,理解越深,他们对工作也就越关心,那么什么困难也不能阻拦他们。”面对模糊不确定的外部环境,尽可能让员工看到全局和总图,引导每个人在大致正确的方向上思考和界定正确的事,才有可能通过一场场小战役的胜利来激发活力,否则大家都在“布朗运动”,互相“折磨”,“内卷”严重,精力白白被耗散。

怎么做呢?组织一场“业务/团队目标的共创和澄清会”, 邀请各级的员工代表(各层级具有系统思考能力的高潜员工),让他们代表业务各利益相关方的身份,作为外部信息提供者和方案蓝军,参与业务上的“思考和决策”。通过一套有质量的思维框架或结构,带着他们一起既从过去问题出发,也从未来需求出发,分析和总结层层递进,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并知晓公司接下来要聚焦在哪里,选择做什么,不做什么,在哪里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贡献。不要只把员工当作是“手脚”,而要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智慧的 “全人”。只有这样,组织才会成为生发性的,有生命力的组织。

4 重视工作前馈,赋能员工

年底是绩效沟通的时点,绩效面谈也是各级管理者的管理基本功。

面对emo的环境,不确定因素的影响,我建议管理者要比往常更重视工作的前馈(反馈,feedback,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反馈、点评、回顾;前馈,feedforward,是针对未来的反馈、指导和建议)。

首先前馈是面向未来更积极的工作态度,因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,和员工一起,关注并调整他的情绪,尽可帮助他找到面向未来的个人竞争能力;其次,前馈是以终为始防患于未然,和员工一起,针对关键任务或能力制定相应行动计划,在关键卡点和风险点提前给予提醒,事先帮助设计出一些应对措施,利用经验提前影响他们的行为,帮助他实现目标。

当然也可以通过集体前馈的方式,让同级不同岗位的员工互相给建议,把自己“打扮”成部门内部“最没用”的人,通过提问“如果决定做________,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?”,“这样做的风险会有哪些?”,“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,什么是真正的问题和挑战?”等,让信息和思考在员工间充分流动,让互相赋能成为团队的主旋律!

为什么提这个建议呢?抗疫三年,“活在当下”不足以让人们走出困局,“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”也需要我们提前就习得“开路”和“搭桥”的能力,否则就只能“望山水而却步”。“面向未来”是在无序环境里有效的解法,只有未来的自己才能救现在的自己。通过前馈,帮助员工设定方向和目标,为更好的自己提前做规划并指导现在的行为。通过前馈帮助员工跳出当下,凡事儿多想一步,用未来的眼光牵引当下的自己。

总结一下,面对emo的环境,激发组织/个体活力,可以从以下方法中选取并组合:

创造机会和场域,让员工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出口;

重塑组织/团队愿景,打动心灵激发愿力;

邀请员工参与业务/团队目标的制定和澄清;

重视工作前馈(feedforward),赋能员工。

面向2023,尊重每位成员,回归工作的原点,将组织/团队愿景成为燃点,团队力量成为动力,激发每个人成为最大的确定性,等待新机会的来临!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首席组织官”(ID:COO-STRATEGY),作者:张娅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