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r Best Partner

靠谱的团队,容不下这类人

浏览: 时间:2023-09-18 分类:前沿洞见

人选对了,事才能成。


你可能也听说过这个词,“老鼠屎”。

在团队中,管理者对这种类型的人往往很头疼。直接开除吧,显得太残酷。好好引导吧,效果不明显。留在团队里,影响团队成果。

哎,到底该怎么解决呢?要不这个问题先放一放?再等等看看?

不要拖,立刻解决。别等他们真的坏了你的那锅汤。

一、这是团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

在公司里,你有没有见过这种现象?

有些人,工作成果一般,还一天到晚喜欢传播负面言论,负能量总是一大堆。

当你接到一个新的任务,正在摩拳擦掌,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,却有人在旁边给你吹风:“哎呀,这种工作不要接,你肯定干不好,因为……”

这些话,就像一盆凉水当头浇了下来。把你澎湃的激情,给熄灭了。

本来你还准备加班加点拿出好成果,希望在年底取得高绩效,升职加薪。但这些话就像一根刺扎在了你的心里,它对结果也没什么影响,但听着就是不舒服。

你很讨厌这种说话方式,就告诉这个人:“不要再说这种话了,我不喜欢听。”

可是第二天,你的上级就找你谈话,问你为什么听不进其他人的建议,说你协作能力太差。

你惊呆了。还有这样的人?

有,这就是“老鼠屎”。

他们不仅不能为团队成果提供助力,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拉低团队的成绩。而且,锅还得你来背。

这些人,很喜欢抱怨。

抱怨工作安排,抱怨其他同事,抱怨公司福利,抱怨团队制度。总之,这不好,那不好,没有多少事情是能让他们满意的。

最关键的是,他们喜欢把这份抱怨传递给其他人。“不能就我一个人抱怨,得拉着同事一起抱怨。”

他们就像一辆满载的垃圾车。每遇到一个人,就迫不及待地把垃圾倾斜出去。

这些人,很喜欢摆烂。

干起工作,省劲儿是第一目标。偷工减料,敷衍糊弄。

专为躺平找借口,不为干事找方法。就像沈腾在春晚小品《吭》里的台词:多干多错,少干少错,不干不错。

这些人,很喜欢对别人指指点点。

看见努力工作的人,就要说几句风凉话:“你看他一天到晚装啥啊?就显得自己热爱工作。”“嘿嘿,我早就知道他干不了这个事。”“你知道那个人为啥升的那么快吗?听说他是老板的亲戚。”

谈起八卦头头是道,小道消息满天飞。

这些人,做事懒惰,总想白拿。

比如,领导把一项任务交给了你和另一位同事。这位同事嘴上夸夸其谈,手上一点不干。等你加班加点辛辛苦苦做出了方案,一转头他拿着方案去向领导请功了。

向领导汇报时,他运用了大量的“沟通技巧”,把你的工作一笔带过,极度凸显了他在这项任务中的重要性。

最后导致的结果是,领导认为,你的作用微乎其微,没有你参与这事也能办好。领导更加重视他了。

这些人,逃避责任,喜欢甩锅。

干起工作全靠嘴,谈起责任全靠推。如果效果好,大谈自己如何定目标、追过程、拿结果。如果效果差,就谈自己如何尽力而为,别人如何一直犯错。

有功,就抢功。没功,就甩锅。反正,问题总在别人身上,他做的事全是正确的。

“老鼠屎”,是团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。

二、团队最严重的慢性病,就是老鼠屎的存在

查理·芒格说,如果你把葡萄干和老鼠屎混在一起,那他们就都吃不了了。

他们最大的危害,并不在于自己本身拿不出好结果,而是他通过各种方式,把思想病毒传染给了团队里的其他人,污染了整个团队的精神和价值观,败坏了团队的做事氛围。

这就是“烂苹果定律”。在任何组织中,都存在着几个难管理的人,他们就像苹果箱里的烂苹果,如果你不及时处理,他们会迅速传染,把箱里的其他苹果也弄烂。

这样的破坏力,很强。

就像一栋大楼,建设需要半年,但爆破崩塌只需要几秒钟。对一个组织来说,破坏往往比建设更容易。

其实,这也是人性。

自己摆烂,在一群人中会显得太突兀,太显眼,太容易被看出来。

如果一帮人一起摆烂,那就有安全感了,其他人也是这样,管理者就不好说我了。我就能心安理得继续摆烂、继续传播病毒。

百利而无一害啊。广撒网,多试探,多引导,一旦发现有“相似特质”的人,立刻把他们转化成同类人。

本来,员工与组织是一场双向奔赴。但“老鼠屎”把它变成了互相博弈。组织制度把人往好的方面引导,他们通过各种办法把人往另一个方向引导。

就像拔河比赛。管理者把绳子往那边拽,他们把绳子往这边拽。一不留神,他就又传染了几个人,把绳子拉过去几厘米。

我们常说,学好不容易,学坏一出溜。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一次污染,得耗费管理者大把时间和精力才能拉回来。

特别是在某些关键时刻,可能就是在耳边吹吹风,就彻底把同事带歪了。

哎,团队最严重的慢性病,就是老鼠屎的存在。

三、解决“老鼠屎”,做好预防和消杀

那么,如何解决“老鼠屎”的问题呢?

3步。选到正确的人,做好人才盘点,改善内部环境。

1.选到正确的人

不花时间选对的人,就永远在带错的人。如果有外来的混进了你的团队,再想剔除,那成本就很高了。

为了防止他们混进团队里,一定要从选人开始,把好入口关。

选人,一般至少要有两个标准:强烈的意愿,基本的能力。可以分为四象限:有意愿有能力;有意愿无能力;有能力无意愿;无意愿无能力。

基本能力,是指人才踏入了技能门槛。比如,做科研或者高科技企业,至少要是大学毕业的。

意愿,就是对事的看法和想法,以此会指导行为。

意愿,比能力更重要。有意愿有能力的人,是卓越贡献者,给机会他就能打出来;有意愿没能力的人,给他指导、培训,找导师带,这种人迟早也会变成有意愿有能力的人。

如果员工有能力但意愿不强,要进行具体分析:主观意愿不足的,没必要强留,他不是你的同路人;客观意愿不足的,比如待遇无法满足其需求,如果公司有条件,可以帮他解决。毕竟人不是活在真空中的,他们有家庭,有父母,还有妻儿需要养活。

主观上无意愿的人,无论能力强不强,都要警惕,最好防止他进入团队。因为他们很有可能侵蚀组织。

但是,仅从这两个角度,难以判断人的言论真实性。所以,需要让候选人暴露更多东西出来。

比如,针对候选人某个项目或闪光点,用STAR原则进行提问。一个候选人在一次面试时,我们可以多次使用。

Situation:你当时面临的环境是怎么样的?条件如何?情景如何?

Task:你的任务是什么?目标指标是什么?

Action:你的思考和计划是什么?你采取了哪些行动?

Result:取得了什么成果?与竞品相比如何?与同事相比如何?为什么?

面试的重点是,让候选人展现他/她完整的、结构化的信息。我们切忌有挑战者的心态,造成面试时的针锋相对。恰恰相反,需要有服务者的心态,让对方更舒服、更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全部,我们就能做出更真实的评价。

2.做好人才盘点

每一位管理者,都无法100%保证自己的团队中没有“老鼠屎”。那么,如何筛选出这些人呢?

人才盘点。就像整理衣柜,换季的时候,我们都要整理一下衣柜:什么衣服要穿?什么衣服买了就没穿过?什么衣服该淘汰了?什么衣服可以送人?还缺什么衣服?等等。

在公司里,人和事是不可分割的。用什么样的人,就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。

所以,必须要通过盘点,让优秀的人冒出来,把不合适的人找出来。

不少企业现在都实行“271考评机制”,把团队人员按照2:7:1的比例评定绩效。20%是A类绩效,70%是B类绩效,10%为C类绩效。根据这个绩效评定结果决定成员的绩效奖金或者晋升、辞退。

要注意的是,明确了2:7:1的比例之后,管理者需要进一步评述:

“2”的员工哪里优秀?是否表扬过他或者是否与其沟通过?他清不清楚?有没有将其树立为团队标杆?

“7”的员工知不知道自己需要提升哪些能力?他们对应的优势是什么?

对于“1”的员工如何进行整改?具体的辅导计划是什么?

位于“1”的员工,也不能一棒子打死,有的也可能是暂时遇到了困难,需要管理者的帮助。

只有屡教不改、持续对抗制度的人,才能确定为必须开除的人。

具体要盘3类人。

第一,你的直接下级,5-10个人。

你对他们每个人都要很清楚,比如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,擅长什么,不擅长什么。

第二,你的下下级中的“2”和“1”。

对下下级,不需要对每个人都关注,抓住两头即可。要有前20%和后10%白纸黑字的名单。

第三,专业明星。比如程序员大神,销售冠军。

人才盘点,首先就是把人定调。就是要让管理者把脑子里对人的看法,变成白纸黑字写下来。这就像在学校读书时,班主任每个学期都会给学生写评语一样。

有了这些评语和判断,再加简历、以往绩效评估记录等其他的一些准备,班子就可以和CEO一起讨论每个人,然后确定对他们未来的打算。

其次,是盘出状态。

如图,最里边的是舒适圈,中间的是挑战圈,最外面的是恐慌圈。

在人才盘点里面,我们最关心的就是这个人在图里的哪个位置?

如果他是在舒适圈里面,我们肯定要把他踢出来,让他往外走,进入挑战圈。如果这个人已经进入了恐慌圈,是要崩溃的状态了,我们就要把他拉回来。

最好的位置,就是一只脚踩在挑战圈,一只脚踩在恐慌圈。这种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的状态,就是最漂亮的状态。

极端舒适和极端恐慌,都容易滋生“老鼠屎”。所以,状态必须要盘。

3.改善内部环境

好的文化,就是团队的土壤环境,深刻影响人才的成长。那么,文化,应该如何来定义?

简单来说,文化其实就是标准。拿学校来举例。好的学习氛围是啥样的?

你今天做了10道题,那我就要做12道,比你多两道。

这次考了90分,下次我一定要考100分。

这种争先恐后、你追我赶的状态,才能叫好的学习氛围。而这种状态,一定会有一个衡量标准。

再比如,你的公司,为客户提供什么标准的产品及服务?是否有吹吹捧捧的现象?是否讳言上级缺点?是否关怀员工?

这些,不都是企业文化吗?在其背后,不都是存在一个衡量标准吗?

所以,企业文化,就是由这样的一个个具体的标准,凝聚而成的。

在一个高标准的团队里,“老鼠屎”的生存会很艰难。对于他的躺平、摆烂、传播病毒,其他人会自觉抵制。

但要注意,标准之间是互相匹配、高度平齐的。什么意思?

比如,每位管理者都想在团队里建立“奋斗者文化”,但只让奋斗、不给回报,就不会持久,反而会引得怨声载道,破坏团队文化。

亚当·斯密说: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;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、酿酒师或是面包师的恩惠,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特别关注。

比如华为。任正非一直要求不能让“雷锋”吃亏,坚持对事负责,而不是唯上。只有以奋斗者为本,让好员工不吃亏,好员工才更愿意与企业同行。

员工和企业,需要建立一种信任,这种信任就是我好好干,公司不会让我吃亏。“奋斗者文化”才能真正形成。

所以,要及时奖励、多元化激励。通过价值创造、价值评价、价值分配的一整套机制,实现论功行赏。

总之,就是要做好“预防”和“消杀”。既做好筛选,也要消除那些“特殊人”的适宜生存环境。

四、结语

“老鼠屎”,喜欢抱怨、摆烂、对别人指指点点,做事懒惰、总想白拿,逃避责任、喜欢甩锅。

团队最严重的慢性病,就是“老鼠屎”的存在。这是团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。

解决方法,就是要做好“预防”和“消杀”。选到正确的人,做好人才盘点,改善内部环境。

只有这样,才能打造一支想干事、能成事的团队。拉得出、冲得上、打得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