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三年后,很多人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工作难找,涨薪困难,甚至很多公司笼罩在裁员的阴影下,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职场人的工作不安全感,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又挤占了打工人的生存空间。
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做好力所能及的准备,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?结合世界读书日的契机,我们联合中信出版集团进行「后疫情时代,职场人遭遇的职业危机」线上调研,其中68.88%的回答者给自己的职业危机感打了8分及以上。
在危机感的表现上,各种方面的占比不相上下,可以看出大家的焦虑已经溢出屏幕,其中「遭遇职场天花板」、「担心失业」、「工作压力大」稳居前三名。
从收入来看,过去一年中仅有30.72%的人工资涨了,有22.03%的人遭遇了降薪,大部分人的工资并无变化。
而据财政和经济部经济计划与统计局数据,2022年通货膨胀率为3.7%,较2021年上涨了两个百分点,食品和非酒精饮料以及非食品指数分别上涨了5.1%和3.3%。
收入追不上物价实锤了。
从职业状态上来看,除去在职的人,有20.56%的人处于非稳定工作的状态,相当于每4个人就有1个人暂时没有固定工作。
从学历上看,硕士的含金量随着人数的增加在逐年下降,很多公司招聘明确要求学历硕士及以上。
余华在一次文学研讨会上说,《当代》文学出版社今年招聘6名编辑,有6000多人报名,都是硕士博士以上,本科已经不可能再进,父母用他们一生的勤劳供养孩子到硕博毕业,却发现能找到的工作中学毕业也可以做,这种心理落差是每个人都不愿承受的。
很多年轻人借用「孔乙己的长衫」自嘲,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里的人物,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书生,也是咸亨酒店里“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”。他端着读书人的架子不愿从事体力劳动,“如果我没有读过书,我可以找别的活做,可我又偏偏读过书”。
疫情三年最大的变化就是,身边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人都想跳槽去国企了,他们考虑的第一顺位从收入变成了稳定。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,有60.81%的人选择了「稳定」。
从现实角度而言,在大厂员工日趋饱和,薪资增幅明显放缓,社招简历石沉大海的情况下,每年固定时间次数的考公考编,给了很多人一次重新选择职业赛道的机会,尽管这条路被很多人称作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。
但是,万一上岸了呢?
除了传统行业外,我们还就新兴职业向用户做了调研,其中最受欢迎的前三类分别为:
①数字游民:文档工程师/智能办公方案解决专家;
②生活规划类:衣橱管理师/旅游规划师/卡路里规划师/职业规划师/个人理财顾问;
③测评类:奶茶试喝员/景点试玩员/球鞋鉴定师。
而选择最少的三类则是:
①职业代操作类:代收垃圾网约工/代取快递/剥虾师;
②游戏行业从业者:游戏主播/独立游戏制作人/电子竞技运营师;
③线下游戏类:密室剧本设计师/密室NPC/桌游店主。
最受欢迎和最不受欢迎的职位落差竟高达52.81%。
而在新兴职业的考量上,除了家人不支持作为一项主要因素外,其余四项均与稳定相关,如“收入”“时间”“保障”以及“淘汰”。
在对财务状况满意度调研中,我们发现满意与不满意占比相当,满意不代表工资或存款多,不满意也不代表赚得少,财务状况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
而在存款调研中,我们发现一半以上的人每年存款在5万以下,所以不必焦虑于银行卡上的数字,赚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。
在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,大部分人规避职场危机的首选就是“稳定”。但是避风港的容量有限,只有上岸的人才会暂时告别“职场危机感”,而那些没有上岸的人“危机感”和“压力”则会越来越重。
在如何应对职业危机上,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计划,有学习新技能,尝试新的职业方向,找前辈沟通了解行情,开发兼职,读书深造等等。
这些规划都非常行之有效,当你获取的信息足够多,能力足够强的时候,你会发现机会也随之变多了起来。
除了上文提到的以外,我还有几点建议,可以帮助大家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实现从危机中破局:
1.改变随大流心理,看到别人投大厂我也投,别人考公我也考,但是别人拿offer你不一定拿,反而会加重你的焦虑心态,当面临职业危机或已经在工作中感受到危机感时,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,适合做什么工作,未来选择的工作是否有发展前景,再做决定。
2.拓展交际圈,多接触并交往不同领域的朋友,当他们跳槽或者换工作时,可能就会拉你一把。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自己期待在职场中交到朋友:
3.不要给自己设限,25岁就预判自己35岁一定会失业,学xx专业就是找不到高薪工作,所有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定义,拿出一张纸,写下你的优点和兴趣,你会发现原来人生的选择不止一个。
4.环境不好就换个环境,这个城市没有合适的工作就换个城市,树挪死,人挪活,世界这么大,你和工作都想去看看。
在你认为5年后的自己会更好吗的问题下,有93.22%的人给自己打了5分以上的成绩,说明大家对未来的希望都是积极乐观的。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LinkedIn”(ID:LinkedIn-China),作者:旺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