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跳槽的人,后来都怎么样了?
成年人的世界,伴随着很多不成文的约定。
比如,拿到年终奖,趁着新一轮的金三银四的招聘旺季而跳槽,这既是职场惯例,也是社会现状。
原始的跳槽,是描述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道路做出改变,它只是一个动作,而没有好坏评价;后来的跳槽,被许多人烘托成了一个人想要获得事业成功,所必须要历经的道路。
正因为这样的看法,导致越来越多在跳槽路上的人,一步步丧失自己的职业前景。
之前面试过一位销售,过程中有一件事情让我对他印象很深。
他说他在上一份工作里,经理曾不止一次地把他跟了很久的用户转给别人,然后让自己去挖掘更难搞的客户。
我疑惑地问道,那你怎么没有早点离开?
他笑呵呵地告诉我:我刚毕业那会在一个小公司,每次去谈客户的时候,人家一听我们公司名就直接就拒了,因为公司没有背景没实力,瞧不上且还不信任;但在上一家公司,我再和同事去谈客户时,大部分都十分欢迎,并极力配合。
背后原因,不完全是我个人的能力提升,更多的是公司背景、技术、信誉等各方面的基础扎实。
能与客户合作成功,人家看的不是我,而是我背后的平台。
尽管最后,这位候选人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加入我们,但他对自己清晰的认知却让我印象深刻。只能惋惜感叹,当今社会还能有这样清醒认知的人,实在是太难得了。
之所以给你讲这个故事,是想说:
跳槽,其实就是一个人自我认知的成熟度。
身边有的朋友跳槽,你一去问他为什么想跳,他就会向你倒一大盆苦水,说什么公司学到的东西不多、发展空间不大、自我成长太慢... ...
虽然他们的原因千千万,但精髓万变不离其宗,基本都是“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,这里是好,但已经不太适合我了”,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已经在这里待了好几年,殊不知其实也不过半年时间。
这样习惯了从上帝视角看问题的人,往往在某一家公司混得不错,有一定的业绩与人脉,继而觉得自己是一个商业奇才,绝大部分公司很难实现自我的突破,于是眼高手低,跳了又跳,其实根本上几斤几两,自己都尚未清楚。
跳槽成不成功,重点在于自我认知成不成熟。
能够区分个人能力与公司背景的人,不管跳去哪,他都知道自己的生态位。
而错把平台当本事,总贪天功当己功的人,不管往哪跳,都很难有适合的土壤。
有一部大戏,叫《乔家大院》。
剧中的孙茂才为乔家的生意立下汗马功劳,把乔家生意做大做强,甚至连东家都愿意给予他一半的家产。后来,孙茂才因为私欲被赶出了乔家,投奔了对手达盛昌,崔大掌柜对孙茂才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:
“不是你成就了乔家的生意,而是乔家的生意成就了你!”
现实里,也有不少活脱脱的“孙茂才”。他们很难把个人能力带来的成就,从整体中隔离出来,某种意识上,他们会潜意识地觉得这些就是他带来的成绩。
尤其有过大厂名企的工作经验,更让他们有恃无恐。
但如果真要变天了,他们的真实情况又会如何呢?
例如前年甲骨文公司裁员,N+6赔偿,史称最良心裁员。这次裁员不仅赔偿颇丰,而且即便是被裁了,但也一点不用发愁,因为当裁员消息刚一宣布,华为、阿里、腾讯、百度、网易等八十多家企业,就已经拿着Offer翘首以盼了。
华为把招聘海报直接放到了甲骨文的园区内;BAT的HR连夜飞往北京,专门召开招聘会;北京中关村图软件园,更是开办了“甲骨文专场人才推介会”... ...
这牌面,一点也不像是被裁员工的待遇。可没办法,谁让人家是甲骨文出来的员工?
但在光鲜的表面背后,人们没看见的是什么呢?
面试的HR爆料:甲骨文的前员工在面试中多是一轮游,即使通过了面试,在技术测试时,一样挂掉,和不会干没什么区别。
不对吧?
人家可是甲骨文出来的员工,华为阿里腾讯大厂抢着要呢!
对啊,人家是甲骨文出来的员工,但那又如何,华为阿里腾讯抢着要的终究不是一个甲骨文的工作经验,还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能力啊!
小汇之前就说过:在一个精密庞大的机器面前,绝大多数人,都并不是那么不可或缺。
你以为你的出身不错、背景显赫,就能够高人一等,更为抢手的话,那就未免也太过幼稚了。
作家李尚龙在《要么出众,要么出局》中写过一句话:“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,离开平台剩下的,才是你的本事。”
所以,即便跳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,或许都会经历,但你要明白的是:
能作为你跳槽底气的砝码,只有你的个人能力,与其他无关。
对跳槽的理解,越客观越好。
小汇也没有批判跳槽以及跳槽的人,只是有很多人对于跳槽只看到表面,没有考虑到真的跳槽之后的后果。
当然,如果你审视自己后,还是想要跳槽的话,那建议你多考虑跳槽后的发展方向。
小汇推荐大家一本书,《远见:如何规划职业生涯3大阶段》,这本书是由奥美互动全球CEO所写,书中介绍了职业生涯的3个主要阶段以及“职场燃料”概念。
三大阶段就不在这里进行赘述了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,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中的“三大职场燃料”。
它们分别是:
① 可迁移的技能
② 有意义的经验
③ 可持久的关系
可迁移的能力,是指每个人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。比如沟通能力、分析能力等等,这些能力不会因为行业的不同而发生变化,因为它是一个人最底层的能力,不受外物因素而改变。
有意义的经验,是指一个人在职业道路上所吸收的经验,这些经验的获取有很多方式,跳槽只是其中之一。一个人拥有的有意义经验越多越全面,那他的抗风险性就越强,比如说公司破产、倒闭了,他们所受的影响会小于其他人。
可持久的关系,是指你在一份工作、一家公司的关系中,所结识的领导、同事、客户,往往一个人的职业高度,都是由身边的人影响的。从某种层面上说,可持久的关系是三个燃料中,最可贵的一个。
在跳槽上,如何利用这“三大职场燃料”?
其实很简单,同样是审视自己的现状,如果你发现自己可迁移的技能还不足,那说明你基本的事务、基本的沟通交流、以及常规的数据分析等等做得还不够。
同理,如果你觉得自己有意义的经验也还不足,那就说明你一直做的事情都是在同一水平,没有突破,这时就得找更高的任务来激发自己。
只有当三大燃料都充足时,才能够保证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前景、有未来。
在职场中,一个人长期做自己擅长的事,应对熟悉的流程,机械化的工作,满足于目前的职位与薪资,便会不知不觉进入舒适区。
跳槽是一个很好认清自己的方式。
不过,最好的跳槽方式,是在跳槽之前就能够认清自己。
对跳槽保持客观,对自己保持理性,才能对职业发展保持期待。
对了,你想不想结识腾讯的HR高管,跟大家介绍一下,徐老师作为腾讯招聘体系的构建者之一、腾讯人力资源中心核心骨干,和HRGO共同开设了一门线下实操课程——《腾讯招聘管理实战班》,给你一套快速、精准、高效的招聘指南。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人力资源分享汇”(ID:hrgogogo),编辑:Josh,排版:阿正,校对:Leon。